2016年6月27日 星期一

日常生活中,陽氣怎麼補?

【黃帝內經】:「陰者,藏精而起亟也;陽者,衛外而為固也。陰不勝其陽,則脈流薄疾,并乃狂。陽不勝其陰,則五藏氣爭,九竅不通。是以聖人陳陰陽,筋脈和同,骨髓堅固,氣血皆從。如是,則內外調和,邪不能害,耳目聰明,氣立如故。」人體之氣,其正常規律以陰(裡氣)略勝於陽(外),氣從內傳外。如今“陰不勝其陽”,以其在外之氣多於裡之故。由於陽氣郁於表,導致“脈流薄疾”。當外郁之陽氣不能散,反向內走,陰(內)、陽(外)兩氣相併;輕則煩躁,重則出現“并乃狂”之情況;以其熱郁過甚之故。
【黃帝內經】蓋認定人為四時之產物,而又賴四時以生活者。大地苟無四時寒暑之變化,則動植不生。有四時寒暑,然後有生物。是人為四時之產物,乃確實之真理,放諸四海而準者也。天食人以五氣,地食人以五味。氣與味,皆四時為之。是人資四時以生,乃確實之真理,放諸四海而準者也。唯其如此,則人與四時自然息息相通。人身氣血之運行,自然以四時為法則,而莫或違背。”
中醫判斷人體健康, 主要從「陰陽平衡」著眼, 依平衡與否, 而判斷此人是否健康.
換言之, 當身體各種原因導致陰陽失衡, 就會造成身體不適(從未病到將病, 而西醫此刻仍無法判斷身體已在將病), 更而生病(由將病成已病)或演變為慢性病. 所以中醫治人而非治病. 亦是找出人體陰陽失調之處, 將之調整為陰陽平衡, 則人體內各項防禦與運作系統, 自然會將體內的外感病毒排除, 亦能將造成身體各處不適的情緒影嚮, 調整改善其狀況.
5012
「陽」具有表、熱、動之特質, 而「陰」具有裡、寒、靜之特質。
什?是「陰陽失調」?
一. 氣(陽)與血(陰)的過與不足(將病)
二. 五臟六腹間的陰陽失衡(將病)
三. 外感病邪(細菌與病毒)侵入體內, 而體內之氣無法將之擊退. (已病)
“病邪傳變,視邪正盛衰不同而有所不同。一般病傳,大部由陽而陰,由表而裡,如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。”(注 )此以病情的進展而言的。如果正復邪衰,則能由里達表,由陰出陽。《傷寒論》的六經排列次序確如上所述,先太陽而後即為陽明,陽明後才為少陽。好像是說陽明病比少陽病更為淺表,少陽病比陽明病病邪更為深入。果真如此,太陽為表證,陽明為裡證,少陽為半表半裡證又該如何理解呢?這就是所謂的循經傳與越經傳的問題。
寒毒 身體過寒會造成, 血滯(血流過慢)或氣淤(陽氣循環過慢), 反之亦然, 兩者互 為因果. 特徵有不喜喝水, 或僅喝熱水,小便清且多, 大便稀, 面色蒼白, 身體某些部位, 且移動性痛, 脈象為脈遲且沈而無力.
熱毒 身體受熱邪侵害時, 會有下列特徵 : 常口渴喜歡冷飲, 小便少且顏色濃, 大便常便秘或硬, 四肢發熱, 心易燥, 皮膚紅赤且乾燥, 脈象是數脈或脈緊滿
由艾重生的院長
由艾重生的院長
日常生活中,陽氣怎麼補?
故肉身以氣為主。氣虧則病,氣滯則病。欲治其病,先治其氣(扶陽)。
日常生活中,如果想補充陽氣,艾灸是一種很好的選擇。
1.艾灸可扶陽固本 宋代的著名醫學家竇材把自己喻為扁鵲再生,他的醫書《扁鵲心書》中重點倡導的就是扶陽。
竇材認為自古扶陽有三法:第一為灼艾,第二為丹藥,第三為附子。灼艾就是艾灸。
艾灸原理 艾灸原料是艾草製成的。艾草是一種純陽性植物,經過燃燒後,通過煙燻火灼把艾草的藥力通過穴位經絡帶到人體的病痛之處,能祛除病邪。是補充陽氣,延年益壽的最佳捷徑。艾灸也是中醫五大主流療法中唯一具有物理和藥理綜合療效的學科。
艾灸治療陽氣不足 對於陽氣虧損比較嚴重的,特別是對於陽氣不足,引起的一系列不健康狀態,實驗證明,艾灸對於陽氣的虧損是有療效的。
5508
元氣先天不良, 後天又失調, 外邪一來由外長趨直入內,基本上, 人體結構相同, 該溫灸保養方式相似, 只是聰明加勤奮的人以平日「零付」方式溫灸保養, 而有的人以最後「整出」方式住院, 保養不同結果方式就不一樣

來源:http://blog.ih99.net/65.html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